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出路

曾經有一次,在家庭聚會中,跟一位長輩閒聊。
對話當中,這位長輩得知我對影相甚有興趣,然後他就說了一句
:學埋photoshop,都係一門出路喎。

當時不以為然,直到最近呢幾個星期,放榜的氣息愈來愈濃厚,
令我想起,出路這兩個字的背後意思。

當街上通通都是大型補習社的廣告時,就知道就快是放榜的日子了,
「水抱」,「助你找到出路」,這句字眼都要令你活在戰場一樣。

那個遵理的廣告更是有趣,找兩個年輕人,然後明顯的背台詞
地說「人人都話我地係末代會考生,好徬徨呀」

是什麼意思啊?末代會考生就是最後一屆的會代生,就只是再沒有會考這回事,
會考從今換成了另外一個名字的「會考」而已,「重讀要讀多兩年喎,改哂制喎」
世上有多少人白白浪費了一生?一生有多少個兩年?
要說浪費,不如說中一那年為了誰誰誰搞的小圈子而浪費了一年,
中二那年又為那套台灣偶像劇浪費了多少光陰

不要說浪費就真的是浪費,浪費是心態不是數學,
畫家看著風景一小時,他回家可以畫出一幅圖畫。
但相反,一個沒有準備的人,在再壯觀的風景下,
他都不能觀察到風景當中的美,或是一個單純的享受。
說不定他心裡只想著趕快回家打電動,那才是浪費。

末代會考生,都只是一個學生,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誰沒有做過會考生?
誰沒有當過年輕人?那個「困難」只是換湯不換藥。
80後有不發奮的,70後又有不上進的,60後50後40後都有。

你又不是溥儀,他才是末代吧。
如果這次會考之後再沒有「學生」這會事,你就可以大聲地說,
因為你是末代會考生,所以你是徬徨了。

有什麼好緊張?有什麼好徬徨?難道抓住了那個水抱,就能知道要去那?
難道我們是在火場裡一直找「出路」的人嗎?
找到出路之後,又會不會是另一個火場而已?

興趣就不能是興趣,只能是出路。
出路就好像是通往光明的路,
更只有這一些出路才是正途。
這是什麼狗屁說話啊。

在公路上走得再快,跟得再貼,都只是在別人開闢的路上走別人行過的路。
說白一點,不知通往那,不知為何,不知享受,
當別人問你在走那條路時你只能答:我咪行緊呀XXX、XXX、XXX果條路囉。
這些XXX組合起來就叫出路,又即是職業。

愛因斯坦的偉大在於他是愛因斯坦,不是因為他的職業是科學家。
德蘭修女偉大在於她是德蘭修女,不是因為她是修女。
再說,耶穌都只是個無業遊民。
當下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當你做這些你喜歡的事到達某一個水平時,
社會就自然地加給你一個「職業」。

如若說,你喜歡幫人,幫人有一千種方法,而這一千種方法可能變成100種職業,
但你想做的是什麼?是幫人還是那 1萬5的人工?

幫人是幫人,人工是人工。
吃飯是吃飯,付賬是付賬。
我喜歡吃飯不等於我喜歡付賬。

你可能說,又可以幫人,又可以有人工,多好呢?
對,可以幫人又有人工出,沒什麼不好,但請不要2成幫人,8成人工好嗎?
當變成8成幫人,2成人工的時候你才說,你是喜歡幫人,但又有人工出吧。

如果心裡想的是2成吃飯,8成付賬,我相信那一餐飯一定吃得不太高興,就像去飲一樣。
相反,8成吃飯,2成付賬,你才會樂在這一餐當中。

喜歡就是喜歡,沒有任何理由去改變你所喜歡的
不是別人走過的才是路,不是學科才是路,不是潮流的才是路。
為何不可be your self,為何不走一條為你命名的路,盡管做的可能是一樣,
但心態,思想,總有不同。金毛可以是斯文有禮的外國人,亦可以是元朗大馬路的死飛仔。
我想走出一條叫「任文耀」的路,而不是被那些「出路」所命名「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