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2日星期一

老伯的搭訕

如果自戀、自大和愛自己已被世俗混為一談的話,那我就十分自戀、自以為大和太愛惜自己。

 

自然卷的專輯放在IPOD好一陣子,好歌太多耳朵只有一雙,直至這幾天才認真聽這雙人組合的歌。

已然他們的《答應要》幫助我完成了清單裡的第九項:

 

答應自己學會燙衣服

答應自己學會煮咖啡

答應自己一個人看電影

哭著笑著睡著了.......

 

.......這樣的日子 有多久了

影印一樣反覆不停的複製著

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

像在沙漠上面奔跑沒有盡頭

 

答應要一個人生活 有沒有把握

不會淚流

答應要一個人走 有沒有把握

無論多久心還是熱的

 

不知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但起碼知道今天,我要一個人,愉快地躺著坐著走著也好。

雖然在內地時跟這位朋友一起游泳頗自在的,但在電話裡聽到另一個名字,時間與地點後心知不妙,堅決地說不。

掛上電話後,那感覺真爽,特別是再也不想被軟弱帶到那人面前。

 

老地方來了一位新職員,樣子長得很像棉花糖裡的女主音,真的很像很像,孖生似的。

想起第四項,突然覺得是老天派來的機會,但今天看她實在有夠忙,所以有了藉口。這項會否難度有點高?

有趣的在後頭.......

 

跟陌生人說話不出奇,跟陌生人閒聊亦沒什麼,但跟陌生人閒聊一小時就不太普遍,

而一個最討厭聊讀書考試的年輕小伙子跟一個陌生老伯聊了一小時讀書考試就有點瘋狂。

瘋狂的點不在於為何要邊喝著23蚊的咖啡,聽老伯說一些,平日聽到第五句就開始厭煩的話題而不離開,或拒絕再聊下去。

瘋狂是在於過了一個多小時,咖啡的味道想不起,書也沒看到,聽了一小時的讀書經,然後回家時卻差不多是用跑的,

因為實在是太太太高興了。

 

七點鍾,買完咖啡坐回「搭枱」的位置,看不見剛才的老伯,誤以為他離開了。

咖啡攪拌過,音樂挑選好,拿起只差一百多頁就讀完的簡愛,老伯突然又出現。

我看一看他,手上拿著一個漢堡包和汽水,沒什麼特別之處,視線很快又回到書本上。

老伯坐下來,不夠兩秒,他彎下身,臉快要貼到桌面,眼睛盯著我的書。看到嘴巴在動,他在說話。

拿下耳筒,他又重申說「這是什麼書?簡愛?我沒有讀過,誰寫的?」

一邊耳筒還掛著。我把書背翻過來,邊指給老伯作者的名字,邊說「夏洛蒂XXX」。

老伯好像很認真地唸那名字,然後又再重申一遍「這書我沒讀過,這書我沒讀過」。

 

本以為任務完成,但為了禮貌起見沒有立刻帶上耳筒。老伯靜默了十多秒又說「你在唸中學嗎?」

我回答是,老伯又問什麼年級,我又回答中六,然後老伯說

「中六你應該要讀英文版本啊,中六應該要有這水平才對,原版才原汁原味」

看著這頭髮稀疏而又灰白,眼睛比我還要小的老伯,那一刻有點無名火起,什麼叫應該要讀,

他那不是見意的語氣和表情,是幾近命令的強硬,像我手上的中文譯本完全沒有價值。

 

過了那一瞬間,突然想到用這書的價錢來迴避掉這句話,

我指著書的標價說「因為這本才賣六十六元,所以沒有買英文版本。」

「哦不緊要,你看完中文亦可去圖書館借英文版啊。我亦看不少名著,像....像....像

 雙城記啊、茶花女啊、什麼莎士比亞之類都是看英文原版。」老伯一口氣把話匣子打得很開很開。

面對他這句話,有點心虛,心想之前買的英文小說查字典查得電腦都快燒掉,亦還未看到一半。

 

突然想起背後的帽子大叔,心想如果我像老伯一樣搭訕,那對話又會是如果呢?

 

我用一個禮貌的笑容再補上一句「對,英文版比較原汁原味。」,以為總算結束了,誰不知老伯靜了幾秒又再說

「簡愛我真的沒讀過。」,「哦,這本頗好看的。」我這樣回應。老伯無視了我的話又說

「這本我真的沒讀過。但這些英國名著我亦讀不少,像傲慢與偏見或戰爭與和平那些。」

聽到戰爭與和平,以為老伯會跟我分享一下讀後感我說「哦,戰爭與和平我剛買了還未看,好看嗎?」

老伯輕易把我擊倒「好看啊,但我都是看英文版本的。」,心想,媽的,知了明白了英文版本嘛。

他把我對大部份人的傲慢與偏見挑了起來,總覺得聊書是聊內容聊感動,只是表面與形式那不如不要聊,太膚淺。

 

我們開動快轉鍵,主要對話是:

老伯「你讀什麼學校」

我「天循.....天水圍的(假的)」

老伯「哦,現在是不是沒有中七」

我(心想又是這種問題,對大人們回答了上千次,是真的沒其他好聊嗎?)

「對啊,中六,然後就考試了。」

老伯「那你要趕快溫書,不應還在讀這些書(指著),除非是功課指定。」

(又心想,說得好像我很不濟,你又知我沒有溫書?難度我額印著懶惰嗎?雖然實在說不上努力.....)

然後又說了一些什麼來支持他的見解。

我「嗯,要分配好時間。」

老伯「要全力去溫書練習,應該先不要看課外書。」

又無視了我的話,這感覺有點像在跟老爸說話,但奇怪的是,我沒有感到生氣之類的負面情緒,

盡管老伯的語氣與態度令人有一點點不適應,但說不上難受。

老伯接著「你有沒有補習啊?」

我「有啊。」(原諒我又說了大話,只想令他不要再說要全力去溫書之類的話。)

老伯「在那裡補?」

我「英皇。」

老伯「哦,很近。補什麼科?」

我「嗯.....化學和物理。」

 

然後就是一陣子關於補習費的話題,而且我知錯了。

其實我沒有修物理,而誰又猜得到老伯曾是教理科的老師,而又有誰猜得到老伯是多年開補習班教理科的人。

心裡暗自說了一句,媽的早知說文科,媽的早知說沒有補習,媽的早知說上了大學。

繼而就是一大堆如何溫習的方法與用他孫子的例子証明。太長實在不能盡錄,但有幾句話在腦海裡非常深刻。

包括:

「我身邊任何一個認識我的人都上過大學,真的是所有人喔。五十年前只有一間大學,現在幸福多了那麼多大學,對不?」

「其實拿A真的不難,只要不停溫習,最重要是努力與否。其實香港的考試很真實,真的,沒有說不努力的人可以拿A的。」

「社會就是這樣,他們不認識你,看的就是成績與多少A,你也明白A和B已經差很遠,更莫說C了,

 C基本上沒意義。記著不是要合格,是要拿A(重複好幾遍)。袋著幾條A,那一輩子就輕鬆多了。」

「現在努力幾個月,人生就完全不同。上不到大學那些不是說都沒有用,只是要勞(是勞,沒打錯)力,

 而且要用幾倍、十倍甚至一百倍努力才有進升機會。現在你們有重考比我們那時好多了。舊時的大學都不收重考生,

 學位少嘛。」

 

雖然不知你看法如何,但我認同老伯大部份的話,但實在......實在是對他媽的那種價值觀與「社會」二字的理解感到生氣。

當然想反問「人生就只有這樣嗎?學生就只能這樣嗎?唸書就只為這樣嗎?高分就是一切嗎?」。

而又當然,老伯說的都是事實,質問事實是很無聊的一件事,唯一可做就是改變它,或不順從它。

雖然不喜歡那些事實,但沒有不喜歡老伯或這場對話,如果是出自老爸的口,而又真的曾出自他的口,我會難過的要命,

原因不要問我。可能差別在於,不會再見到的老伯,和一輩子的老爸。

 

思考過,體會過,考量過,得出來,對考試這會事的信條就是:咪讀囉。

為何不是「開心讀」或「狂讀,努力讀,不停讀」之類感覺很正面的,而是「咪」「讀」與最重要的「囉」呢?

因為我幼稚囉,因為我不負責囉,因為我不知為何要讀囉,因為我膽小但唔怕囉,因為我任性囉。

 

感覺今天又進步了,是自戀自大或愛自己?

想要些什麼,很簡單,想要個甚樣的世界,說出來吧!

夢想不是說放棄,就可以忘記。我的夢想可以是不要再聽到社會是看什麼什麼之類的言論嗎?所說的「社會」可以不要那麼狹窄嗎?

 聽著它,差點跑起來,回到家全身濕透,感覺很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